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与老板卓有成效的沟通 | 业务菜

兔子清 清的菜园 2022-03-31

● ● ●  









兔子说


前言






这篇小文关注的是律师,尤其年轻律师,在工作中如何与合伙人沟通。标题中的老板,对应律所合伙人,参考对应扁平化架构的老板,但不对应机关部门、科层制体系下的领导。后者的职业生态不同于前者,兔子清并不具备这个体系下的观察和理解。


生活中,好好说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我们有太多词不达意言不由衷。工作中,好好说事,似乎也不容易。但我仍理想化的觉得,沟通这事,应该没那么难。毕竟,两千多年前那个叫西塞罗的老头不是说了:


世上没有什么会像人那样,彼此之间如此相像。”




律师是一个对沟通能力要求很高的职业,不仅在于我们需要面对客户,与客户沟通助其解决问题,也在于我们需要直面“老板”——律所的合伙人。


对于一般企业而言,基于层级、部门的架构设置,每个人只需向自己的直属上级汇报工作,较小几率直接面对老板。对于律所而言,基于合伙制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即便助理或青年律师,都有很多场景需要直面合伙人,接受工作任务、汇报工作进展或沟通项目情况。


在工作中,律师与合伙人经常因为沟通缺位,造成项目出现各种问题。沟通缺位,给项目推进造成实质障碍;反过来,这些问题又影响我们的工作情绪和状态。


在我看来,相较于业务难题,沟通问题更为基础,却也更不容易。业务不精尚可钻研琢磨,我们自个努力就可以进步;而沟通不畅,关联着对方的意愿和反馈,不是我们一厢情愿就能解决的


按照兔子的观察,刚执业的律师,往往有更高几率签收来自合伙人的误解。一方面,是工作不熟悉,业务能力没入门,合伙人对工作成果有诸多不满;另一方面,也是青年律师与合伙人的沟通机制尚未成熟,不能很好地交流。


青年律师面对误解,往往无从下手。要么急于解释澄清,却得不到期待的反馈;要么固于坚守自我,却使得自己陷入被动的工作氛围中。


谁都希望在一个愉快融洽的、充满信任感的氛围中战斗,但这种氛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从言行举止的细节中去营造。


在任何场合,处理“误解”问题,策略都是一样的。其一,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这是对误解的“事前防范”;其二,采取恰当的弥补措施,这是对误解的“事后补救”。


工作场合也不例外。



>如何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1.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

通讯异常发达的今天,从技术上看沟通不存在障碍;但从结果上看,不同的沟通方式,沟通效果大不一样。


常用的沟通方式无外乎电子邮件、电话、微信和当面交谈。对于工作联络,电邮是首选的沟通方式。书面表达可以完整呈现你要传递的内容,书面形式使得交流过程能够被固定下来以便事后查看


比如,合伙人交办了法律研究或法规检索。在完成工作后,有的律师会通过微信的方式回复反馈。大段的研究成果刷几次屏都看不完;有的律师将一个法规链接发过去,一句话没有,合伙人没细看信息就被新的推送淹没了。


这些情况,极易让合伙人对你产生误解,以为问题没研究透或反馈不及时,其实你工作早做完了,沟通方式没选对。正确的做法是,通过电邮完整回复,再用微信提示对方收取电邮。


当然,电邮优先只是一般性原则。在此之外,还应根据项目情况和工作任务的不同来选择。


我们将工作任务按照正式程度重要程度紧急程度便捷程度四个维度来考量,不同沟通方式与之匹配性如下(三颗星为最高):



由此可见,电邮是最正式的,面谈是最重要的,电话是最紧急的,微信则是最便捷的。需要说明的是,有时我们对某项工作的处理,应当叠加多种沟通方式


比如,紧急的工作汇报,首先电话沟通,然后微信或电邮总结沟通过程或交谈要点发至对方,作为备忘。


2.说“不”,既是权利,也是义务

在职场上,要能坦诚地说“不”尤其困难。一切机构都存在某些等级组织形式,无论它多么努力尝试做到结构扁平化,仍然要面对组织架构可能带来的无法坦诚沟通的挑战。


尽管有诸多挑战,坦诚说“不”,仍然是高效沟通和避免误解的不二法则


合伙人安排工作任务,你觉得不合适,要第一时间说出来;对项目有不同观点,对文件有不同意见,要第一时间说出来。“我不认可”,“我不这么认为”,“我可能有其他观点”——对于律师而言,说不,不仅是权利,也是义务。


客户聘请律师,是基于信任律师能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能为他解决问题;而合伙人聘请我们,是基于信任我们能协助他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协助他为客户解决问题;而不是我们会说“Yes”,会回复“收到”或“好的”。


需要注意的是,当你和合伙人一同会见客户时,如对合伙人的意见有质疑,应当在会后再向合伙人提出,而不可贸然在会上“说不”。因为此时,合伙人代表的是律所整体对外的专业形象,这是一个正式的商务场合,而不是一个非正式的讨论场合。


我们的独立思考和直接表达观点,需要建立在与场合相对应的基础上。


此外,不要觉得说了“不”,让合伙人有失颜面,对自己职业发展不利。在众多组织中,律所作为专业服务机构,是受层级观念和等级文化影响最小的机构,所谓“没有架子”。在这里,有研究就有话语权。一位合伙人的固有观点,不一定比刚做完法律研究的实习生意见来得准确。


在我以往的工作经历中,合伙人乐于接受说“不”,只要你有充分研究和详实依据。整个律所,大家普遍认可坦诚的意见表达,而对犹豫和闪烁其词更为反感。


这是律所文化让我喜欢的地方,也是律所作为专业机构,能持续为客户产出有价值意见的机制保障。


3.没有人会拒绝诚恳

沟通的效果来自谈吐得体且态度诚恳。诚恳不需要愣头青那样横冲直撞,而是妥当修饰后的诚实表达,这是青年律师需要琢磨的技巧。


对于沟通而言,除了表达的内容,表达的态度也很关键。兴许你说的内容没错,但咄咄逼人的语调,很难让人接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风格,声音洪亮的可以,细声细语的也行,但一定要把握态度的诚恳,它影响着沟通对象的情绪。


人们在交流中所传递的情绪,进一步影响对方对交流内容的接受,可能是促进,也可能是阻碍。


要知道,人类本来就是一种理性与情感并存的动物,当我们进行沟通时,人脑中主管情绪的杏仁核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当我们流露出诚恳,且不问要沟通的内容,在情绪上已获得对方的正面反馈,这就最大程度避免了误解的产生。



>如何采取恰当的弥补措施<


倘若事前防范有漏洞,仍使自己被合伙人误解,那么你需要及时采取恰当的补救措施。


1.行动胜于抱怨

误解发生后,行动胜于抱怨。急于解释澄清,甚至谩骂抱怨,都只会使情况恶化。对于发生糟糕的事情而言,明智的做法就是止损。你要意识到,一定会有比眼下更糟的情况,是否更糟,取决于你


行动,就是你的止损措施。不妨自我分析下被误解的事件原委,看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自己的工作确实有瑕疵或失误,还是合伙人理解有误,抑或中间转达环节出了差错。


分析出原因所在,对出问题的部分补救或完善。自己没做到位的,就不要说是误解,把工作做到位是王道。


合伙人理解有误的,可以梳理清事情原委,自己的出发点和行为原因,将此前沟通可能遗漏的信息弥补上。


中间转达出错的,应与转达方沟通,避免同样问题下次出现。


2.用正确的姿势道歉

人们通常认为,被误解是自己受了委屈,误会存在于对方,正义女神是自己。其实不然,误解的产生原因往往是双方的,试一试换位思考,你就会发现,对方可能也觉得被误解了,也很委屈,即便他是老板。


所以,对于误解发生后的补救,除了就事论事用行动弥补,我们不妨尝试用正确的姿势道歉。


道歉,是一种补救关系和消除隐患的人际关系解决方案,看上去很平常,一句“sorry”的事,有何难。


事实上,“sorry”不是结束,只是道歉的开始。遗憾的是,很多人以为这就是道歉的全部。


我们来拆解一个姿势正确的道歉方案:


①从说对不起开始

②表达对此事的认识

③提出新的请求和愿景


这才是正确道歉的三部曲。对不起只是开始,在熟悉的人际关系中,如果只有这三个字是非常怠慢的。


想想你和爱人生气吵架,对方道歉只有一句对不起,你会消气吗?谁不希望对方除了一句对不起,还有洗心革面的深刻认识,外加鲜花礼物和隆重的约会请求,这样的道歉姿势哪还有误解存在的空间。


工作亦如此。


当我们被合伙人误解,意识到自己行为也有过错或瑕疵,道歉是补救信任关系的解决方案。真诚的说对不起,表达自己对此项工作或事件的认识,提出希望完善的地方,合伙人会感受到你的诚意,进而反思自己可能有误的地方。


人就是这样一种将心比心的动物,你若迁怒,他也发怒;而你若良善,他也友善。


最后想说的是,我们受到的误解,绝大部分来自于沟通问题,而非对错问题。


其实,诸多误解,没有是非对错,只是行事不同,理解不同,立场不同


青年律师在执业心态上的成长,也包括放弃凡事用对错下判断,要能包容在自己惯常行事风格之外的做派,以及在自己惯常理解之外的看法。这是我们从误解和沟通中,可以得到训练的执业心态成长。


注:文章系原创,首发于无讼阅读(2018年12月11日),转载请事先联系兔子取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这些菜,你可能喜欢

关联的菜

1.法律尽职调查总做不到位?8个方法让你进阶 | 业务菜

2.拯救不开心:如何应对职场中的“高等压抑合格” | 业务菜

3.青年律师如何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力 | 业务菜

4.非诉律师,比技能更重要的是思维(上) | 业务菜

5.非诉律师,比技能更重要的是思维(下) | 业务菜

6.投资,是一个反人性的事业 | 乐趣菜

7.那些年,我在股票上踩过的坑 | 乐趣菜



清的菜园

法学/ 律 旅行 咖啡 书



兔子清和她的菜园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